查看原文
其他

楞严经要义76:想陰破時不再想過去也不再想未來,就活在当下

净界法师 青袍笔记 2022-11-03

短视频目录(2019.03.09)

近期的目录链接(2019.03.09)

净界法师法华经讲记1-70

净界法师楞严经01-50(未完)

慧律法师楞严经目录(全


楞严经要义76

楞严经要义76

 净界法师宣讲

《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証了义諸菩薩万行首楞严经》要义。监院法师慈悲,诸位法师,诸位同学,阿弥陀佛!讲义163面

丑一、圓破色陰超劫浊。

在整個五陰的对治当中,第一個所要对治的,最粗重的就是色陰,色陰所引生的根結就是「动、靜」二种的結相。当我們開始在「聞」的功能当中,我們不再攀緣外在的声音,也不再攀緣內心产生耳識的分別,只是停留在「聞」当下的功能。慢慢慢慢的就把动靜二种根結相狀給消滅了,叫「动靜二相,了然不生」。

這一段,蕅益大師他提出二個总結:第一、他說這一段叫做「圓破色陰」。“圓”是什么意思呢?簡单的讲就是,一破一切破。雖然我們剛開始是在耳根破除了动靜二相,了然不生,但是同時在眼根当中的明暗二相,也是了然不生,在鼻根当中的通塞二相,乃至於舌根的甜淡二相、声根的離合二相、乃至於意根的生滅二相,都是了然不生。『圓通法門』因為它是直接的回归我們的一念心性,所以它的特色就是:一根既返源,六根成解脫。你不必耳根破了以后再來对治眼根,不必的!因為它整個心性是通於六根的,這叫「圓破色陰」。

其次解释「了然不生」,“不生”這二個字,蕅益大師有很特殊的解释。他說什么叫“不生”?一切法是本自不生,只就一念的虛妄分別而有,並不是除去了外境方名“无生”。一切法它本來就沒有实体,因緣生因緣滅,它本來就沒有实体,它只就是一個假相,所以你根本就不必去破壞它的假相,你只要能夠不隨妄转(這地方很重要),你不隨它转,它自然消失掉,它自然消失掉你根本就不需要破壞它,因為它沒有实体的東西,一切法本來就不生,只是我們的分別心而产生的,你只要把分別心消滅了,這個假相就自然消失掉了。這道理懂了之后,你就知道怎么去修行了。這地方是把這一段的观念做一個总結。

丑二、圓破受蘊超見浊。

如是漸增,聞所聞盡。

“如是”就是前面那個观照的智慧,也就是迴光返照,正念真如的智慧。這個智慧漸增,輾转增胜。修行人破除了动靜二相以后,他继续的在「聞」這一部份继续的用功。慢慢的就有什么功德出現呢?「聞所聞盡」。第一個「聞」是耳根能聞的功能,所聞就是外在动靜二种塵相。這時候不管是耳根能聞的功能,跟所聞外在的塵相,都是窮盡而不再生起了。前面所破除的是动靜二相,是破除外在的塵相,脫離塵相。這個地方偏重在脫離能聞的耳根,到了這個地方可以說是迥脫根塵,一念靈靈觉觉的心識現前。這時已经破除了根結,但是這時觉結現前,這時候已经證得了我空真如。前面是破除「动、靜」二結,這地方破除「根結」,但是同時「觉結」也現前。

在后面的经文提到「受陰」,在我們六根当中會产生什么障碍。他說:我們眼耳鼻舌身意,产生見聞嗅嘗觉知,這六种功能经常受到“受”的干扰。什么干扰呢?「譬如魘人,手足宛然,見聞不惑。心触客邪,而不能动。」好像一個正常人,但是他“魘”,做惡夢,做惡夢的時候他那個心很清楚,見聞不迷惑,他也能夠看到東西,甚至於他也听得到声音,但是他被鬼魅所繫縛,他手足不能动,但是他頭腦很清楚。這比喻說:我們在見聞嗅嘗觉知六根当中,因為有经常很多的感受,苦受、乐受的感受,经常障碍我們六根的功能,使令我們的心产生一种繫縛。我們一直受著快乐的感受、痛苦感受的干扰。所以受陰破了以后,他這時候像是一個人夢魘消除了,他就活动自在,他的心特別的明利,特別的靈巧,不再受感受的繫縛。

丑三、圓破想陰超煩惱浊。

盡聞不住,觉所觉空。

前面是破除了根結,這時是破除觉結,觉結破除,空結現前。“盡聞”就是前面所聞的塵境跟能聞的耳根;你已经窮盡了能聞的耳根跟所聞的塵境叫「盡聞」,就是根結已经破壞了。“不住”,不住的意思就是你心中的观照的智慧继续的用功而不停止,這時候不生滿足之想,继续的观照。這時候继续观照,有什么功用呢?「觉所觉空」。我們前面說過,圓破受陰超見浊已经把根結破,這時候觉結現前,一种靈靈觉觉的心識現前,這种靈靈觉觉的心識已经外不受六塵的干扰,內不受耳根裡面那個感受的的干扰。但這時候“觉”,能观的智,“所觉”,所觉的根塵,這時能觉所觉的功能空掉了,当下不生,不再受它的影響,不再受它的干扰。這個地方所「空掉」的是能觉的智慧,跟「空掉」所觉的塵境。前面的根塵脫落以后,生起靈靈觉觉不受根塵繫縛的觉心現前,這個時候更加迴光返照,正念真如,把靈靈觉觉的觉心,這個觉結把它消滅,這時候空觉現前。

蕅益大師在這一段经文的註解他說:一個人到這個地方的時候破除想陰。想陰下面是什么相貌呢?蕅益大師他說:「夢想銷滅,寤寐恆一;觉明虛靜,猶如晴空。」也就是說這個人夢想消滅,他平常很多很多的妄想,白天的妄想、晚上的夢境都完全消滅了,他這個人白天跟晚上都一樣的,他沒有白天跟晚上的差別。那一念心是非常的明了,非常的寂靜,好像万里晴空一樣,沒有一點的烏雲,這時候心中不再有麤重的前塵影事。他的心不再想過去,也不再想未來,就活在当下。我們一天到晚想過去,心中很多的灰塵、很多的影像。想陰破的時候,他的心就是活在現在,他不再回憶過去的事情,也不去想像未來的事情,他的心是了了分明,這時候就空結現前。觉結破壞,破壞了想陰,空結現前。

丑四、圓破行陰超众生浊

空觉極圓,空所空滅;生滅既滅,寂滅現前。

「空觉」,第一個“空”就是我們前面說的我空法空的智慧,空掉能觉跟所觉,破掉了觉結;「空觉」,“空”是能破,“觉”是所破,前面說的能觉的智跟所觉的根塵,空掉了能觉的智慧跟所觉的根塵。「極圓」,極其的圓滿。「空所空滅」,第一個“空”是能空的智慧;第二個“空”是所空的境。這個地方連空的意境也不再執著,空結消滅,空掉能空的智慧跟所空的塵境都消滅了,連空結也不執著。連空結也不執著是什么相貌呢?

「生滅既滅,寂滅現前」

前面的「动靜根觉空」,這五种觉都是一种生滅之相,都叫作生滅。這時候菩薩迴光返照,正念真如,把前面的动靜根觉空五种結消滅,這時一种寂滅的境界現前。這個地方的“寂滅”就是第八識的根本无明,就是滅結現前。蕅益大師說:這一段正式所破的是「行陰」。行陰如果破壞以后是什么相貌呢?

「如波瀾滅。化為澄水。諸世間性。幽清扰动。同分生机。倏然隳裂。於涅槃天。將大明悟。」

如波动的波瀾,整個波瀾的扰动相停下來,变成平靜的水,在有為的世間,那种扰动相,那种有為生起的生机全部被破壞了,在一片的寂靜的黑暗当中,太陽即將出現,於涅槃天,將大明悟。他這時候已经到達了整個光明智慧的最后一剎那,「寂滅現前」,但這個“寂滅”还不是真正的真如本性,那是一個我們最初一念妄动,那個根本最微細的生相无明。這地方是破除行陰,行陰破除的時候,整個生滅相消失了,然后产生一個不生滅的相狀現前,這個叫作「滅結」現前。

丑五、圓破識陰超命浊   

忽然超越世出世間,十方圓明,獲二殊胜:一者,上合十方諸佛本妙觉心,與佛如來同一慈力。二者,下合十方一切六道众生,與諸众生同一悲仰。

這地方正式的破除滅結,破除識陰。“忽然”就是一剎那的時間。什么叫“忽然”呢?菩薩在那一念寂滅的心中,他也是不生滿足之想,在一念的寂滅心中,他还是一樣「念念照常理,心心息幻塵,徧观諸法性,无假亦无真」。他在寂滅的相狀当中生起观照,观相元妄,观性元真,继续的迴光返照,突然間一念的相应會現前,就把无始无明的妄想給破壞了,而證入了众生本俱、諸佛所證的現前一念心性。這一念心性是什么相貌呢?超越世間、超越出世間。他超越世間有為的色受想行,這四种“蘊”生滅法,也超越出世間不生滅的識陰,菩薩微細的法執。這時候內心当中可以說是「十方圓明」,他能夠洞察十方,而現出了大圓鏡智,把第八識转成了大圓鏡智。

我們在前面常說:「观察不生滅心」。其实這「不生滅心」它真正的意思是什么意思?這個地方很清楚,它是远離生滅,也远離不生滅。大乘佛法讲「不生滅心」的意思不是不生滅,你要是解释成不生滅,那就完了!那它就是死板的東西,它就不是真空妙有。你看它是超越世間的生滅相,也超越出世間的不生滅相。所以你看我們讲《般若心经》:「是諸法空相,不生不滅,不垢不淨,不增不減。」這「不生不滅」它不是一句話,你要是把它解释成一句話,那就錯認消息;它的意思是二句話:「不生也不滅」。

凡夫執著生,我們喜欢東西是生出來,我們看到東西生出來很高興,消失我們觉得很痛苦,所以我們喜欢生。二乘人看到生很討厭,他很喜欢滅,他觉得生就是痛苦,有為相都痛苦,二乘人好乐滅,他喜欢寂滅相。菩薩是远離生相,远離滅相。所以它「不生不滅」是作二句話解释。「不生不滅」就剛好跟這一段经文相同,「超越世間也超越出世間」,而产生洞察十方的大圓鏡智現前。這「大圓鏡智」有什么樣殊胜的功德呢?在菩薩一念大圓鏡智的心中:第一、他上相应於十方諸佛的本妙觉心。十方諸佛所證的如來妙藏真如性,與十方諸佛的体性是相同的,而产生一种大慈之力,來與众生的安乐。

這地方的「與佛如來」的“與佛”,蕅益大師的解释是這樣,他說:我們一念心俱足十法界的本性,有佛的本性、有菩薩种性、有各式各樣种性,有十法界的种性。十方圓明的菩薩他那一念心,在十法界当中已经證得了等同佛界的体性,十法界的佛性他已證得,所以他依止佛性产生了大慈與乐之力。

其次,下合十方一切六道众生,與諸众生同一悲仰。

他這一念大圓鏡智的心也相应於一切六道众生,因為六道众生也本俱如來藏妙真如性,只是他被虛妄的相狀所遮蓋,所以與諸众生同一悲仰。「與諸众生」這句話什么意思呢?菩薩同時證得十法界的佛性,也證得十法界当中那個九界众生之性。前面他依止佛的觉性去产生大慈力,這個地方他依止他所證得九界之性而产生大悲的拔苦之力量;他依止佛性产生與乐的功德,依止众生性而产生拔苦的力量,所以他整個十法界的体性全部證得,完全沒有障碍。

我們凡夫是這樣,我們凡夫十法界的体性,我們的活动範圍大概就在六凡法界。你看有些人生到天上去,天的体性現前;有時候变人,人的体性現前;有時候变成一隻螞蟻,這畜生的体性現前,我們大概本俱十法界当中,活动範圍都在六凡法界。身為一個十方圓明的菩薩,他的心能夠自在,在十法界裡面活动,他可以依止佛這一部份的法界,給众生无量无邊的功德;他也可以依止众生九法界的体性,來拔众生的痛苦,是无緣大慈,同体大悲。在這地方的階位,古德对這地方的判教,是圓教的初住,別教的初地。蕅益大師解释,十方圓明的菩薩,到這個地方為止,這個菩薩「六根互用,內外明徹,如淨琉璃,內含宝月」。六根相互作用,心好像一個清淨光明的琉璃,裡面放出慈悲月亮的光明,一念清淨心中俱足了大慈大悲的妙用。這個地方是讲到他破除了六結以后,他的一念心有二种功德。上即諸佛,下印於十方六道的众生。

癸三、由證起用

整個修證成功以后,他有什么利他的妙用呢?“證”,證得了众生本俱的如來藏妙真如性以后,他有什么利他的妙用呢?(分三:子一、明三十二应。子二、明十四无畏。子三、明四不思议无作妙德)有三十二应身,有十四种无所畏懼,有四种不思议的无作妙德現前。

子一、明三十二应(分三:丑一、总明大用所起。丑二、別明应說之相。丑三、結明功由三昧)

丑一、总明大用所起

先攏总的說明,利他的妙用到底是怎么生起的,為什么這個菩薩有這么多的三十二应、十四无畏、四不思议的妙德呢?他的功德是怎么生起的?

世尊!由我供養观音如來,蒙彼如來,授我如幻聞熏聞修金剛三昧,與佛如來同慈力故,令我身成三十二应,入諸国土。

观音菩薩称呼了老人家:世尊(释迦世尊)!由於我過去曾经供養古观音如來,而且也承蒙观音如來的教授,我修学《如幻聞薰聞修的金剛三昧》。“如幻”這二個字,《如幻三昧》我們前面說的如幻三摩地,其实整個《首楞严王三昧》,它的特色一言以蔽之就是「如幻三摩地、如幻三昧」。《如幻三昧》為什么叫“如幻”?蕅益大師說的,就是「称性起修,全修在性」名之為「如幻」。為么叫如幻呢?他在修行的時候雖然是有修行,但事实上沒有能修跟所修可得,他在断煩惱,也沒有真实的能断跟所断可得,這個就是「如幻三摩地」。

《首楞严王三昧》的特點跟我們一般修止观有什么差別呢?他剛開始是依止不生滅心為本修因這是關鍵,他就是站在一個本來就沒有煩惱的角度來断煩惱,他是站在一個本來就沒有所謂的功德的角度來修功德;他是站在一個本來无一物何处惹塵埃這樣的立足點來断惑來證真,這一點是不共所有止观的地方。他是先把心帶回家以后,然后再開始称性起修,這叫「如幻」。能观的智慧是如夢如幻,所断的煩惱也是如夢如幻,用如夢如幻的智慧,來断除如夢如幻的煩惱,而證得如夢如幻的果位,這個就是「如幻三摩地」。他完全站在无住的角度來生心,這地方是一個關鍵點。

「如幻三摩地」是個总說,開出就是一個聞熏,一個聞修。“聞熏”它是約著始觉的智慧來說,依止本觉的聞性而生起始觉的观照,也就是依止本觉的不生滅心,而生起空假中三观的智慧,所以「聞熏」是約著观照智慧來說。“聞修”是約著本觉的理性,它还是依止始觉智慧,还照於本觉的聞性。「聞熏」是指称性起修,依止不生滅性,而生起空假中三观;「聞修」是讲全修在性,所有的观照还是在開显一念不生滅的本性。所以這《首楞严王三昧》是依心性而修空假中三观,空假中三观,还是在開显心性。你本來是觉悟到一分的心性,生起空假中三观,观察相妄性真,最后回到心性变成二分;依止二分的心性,再生起空假中三观,回归到心性变成三分,产生一個善的心法,称性起修,結果全修又在性,所有修行还是回归到開显心性,沒有功德可得。

所以修《首楞严王三昧》它的观念是什么?它的人生观只有一個,就是把自己心性的功德開显出來,他不再攀緣外在的人事,外在的境界都只是它一個歷練的对象而已,所以它為什么能夠堅固不可破壞,因為它跟外境完全脫離,它把外境当作一個歷練的对象,就是「如幻三摩地」。依止如幻三摩地,产生一种修德跟性德,叫「聞熏,聞修」。這樣子的功德有什么好处呢?「金剛」,金剛能夠破除一切的障碍,不為一切的障碍所破除。因為它一開始就站在一個无住的角度而生心,這個地方它的特點就是金剛。它依止如幻的聞熏聞修金剛三昧,與十方諸佛成就同一個无緣大慈之力,使令它的那一念清淨法身,能夠成就三十二应化身,能夠入於十方諸佛国土,能夠與一切的众生种种的安乐。

蕅益大師解释三十二应身跟十四无畏、四不思议妙德的時候,他觉得這個地方有所差別。老人家說:三十二应身偏重與乐的成份多,與一切众生安乐;十四无畏是偏重在拔除痛苦這一部份的毅力比較強;四不思议妙德,是二個都俱足,與乐、拔苦都俱足。

丑二、別明应說之相

各別說明,菩薩应身跟說法的种种差別的相狀。(分二:寅一、現四聖法界。寅二、現六凡法界)現身不同,所說的法也不同。

寅一、現四聖法界 

应菩薩

世尊!若諸菩薩,入三摩地,进修无漏,胜解現圓,我現佛身而為說法,令其解脫。

我們讲感应道交,現在看能感的。菩薩是用什么的因緣來招感观世音菩薩現前。(能感)世尊!若有一個人发了菩提心,也俱足了菩薩种性,這是第一個條件;第二個條件,他要入三摩地,他不断的精进修习止观,已经成就禪定的功德。也就是說這個菩薩是加行位的菩薩。他就在三昧当中「进修无漏,胜解現圓」。他有三個條件,第一個他发了菩提心,第二他成就三昧的禪定,第三在禪定当中修学无漏之法。什么叫无漏之法呢?小乘的无漏是偏空涅槃,偏空的真理;大乘的无漏是中道实相;他在禪定当中思惟一切法即空、即假、即中的中道实相,這時候「胜解現圓」,他那個智慧即將現前。他這時候因位已滿,果位即將現前,即將进入解脫道,但是他还有一點身心的障碍,「將成未成」,這三种條件。以這三种條件為能感,這時招感观音菩薩現前。

我現佛身而為說法,令其解脫。

在這時候,我現出佛的身相,三十二相八十种好,放大光明的佛身,來開導安慰這個菩薩,開显中道实相之理,使令他能夠快速的成就法身菩薩的果位。這是針对於這菩薩的感应。

应獨觉   

若諸有学,寂靜妙明,胜妙現圓,我於彼前,現獨觉身而為說法,令其解脫。

(獨觉的能感)假設是有一個有学的獨觉,他修学獨觉之法。他怎么修呢?「寂靜妙明」,“妙明”就是他观照的智慧,“寂靜”是他所观的无生之理。「獨觉」一般都是生長在沒有佛出世的地方,這人世間已经沒有佛法流布。所以他不能透過語言文字的学习,那他怎么辦呢?他是靠「春观百花開,秋睹黃葉落」,他是看大自然的变化,春天到了百花盛開,秋天一到那种肅殺之氣,整個花葉掉落了。他看到整個外在的环境隨著季節而产生变化,他就了解這世間上的相狀是无常敗壞的,從這悟入无生之理。獨觉他在這种情況之下「胜妙現圓」,他這种无生的智慧即將成就,但是还沒有成就。(菩薩的感应)這時菩薩就現獨觉身,來演說諸法无生的真理,使令他快速的證得獨觉的果位。

应緣觉

若諸有学,断十二緣,緣断胜性,胜妙現圓,我於彼前,現緣觉身而為說法,令其解脫。

緣觉是生長在有佛的時代,秉持十二因緣而修学。他這時候怎么修呢?「断十二緣」,順逆的观察,他首先观十二因緣的順观,所謂的「流转門」。因為无明而緣行,行緣識乃至於生老病死,产生一种十二因緣的流转;他逆观「还滅門」,无明滅則行滅,乃至於生老病死滅。依止順逆二种观察來断除十二因緣的相续,這時候「緣断胜性」,“胜性”指的是他无生的智慧現前,而且慢慢慢慢的即將断除十二因緣的相续,這叫「胜妙現圓」,无生的智慧即將成就。這時观世音菩薩現前,說諸法无生的道理,使令他快速成就緣觉的果位.

应声聞  

若諸有学,得四諦空,修道入滅,胜性現圓,我於彼前,現声聞身而為說法,令其解脫。

“有学”這個地方指的初果、二果、三果乃至於四果相。緣觉跟獨觉他是沒有分位的,声聞人才有分位。這個声聞人他已得四諦空,已经證得四諦我空少分的真理,他修道入滅;“道”指的三十七道品,当然主要是四念处。他继续的修学四念处,观察五蘊身心是不淨、苦、无常、无我,慢慢趨向於偏真的涅槃,在那時候「胜性現圓」,我空的真理即將圓滿,也即將證得阿罗漢果。這時菩薩在他即將成就,但有障碍的時候現前,為他演說諸法苦、集、滅、道四聖諦的真理。所謂的一切法有世間苦集二諦的流转,有滅道二諦的还滅,所以一切法都是因緣生因緣滅,這无我的真理,使令他極速的證得阿罗漢果。這個地方說明观音菩薩證得圓通以后,他怎么去救拔這些四聖法界的修行者。

這地方有二段值得說明:只要是跟佛菩薩感应,都不是单方面的,佛菩薩不會主动現前,一定除了你自己的修学以外,你心中要有需求的心(這一段下堂課會說明,為什么感应要有需求的心)。二:說菩薩現佛身、現獨觉、緣觉、声聞,他怎么沒有現菩薩身?蕅益大師解释說:因為观世音菩薩他本來就是菩薩,他本來就是菩薩就不用示現菩薩身,他也能夠現菩薩身,只是說菩薩身对他來說,就已经不是应身了,是他本來的身。观世音菩薩他給與九法界众生种种安乐的功德,這地方先讲到四聖法界,給他无為安乐的功德,下面會讲到六凡法界,有為安乐的功德。

净界法师楞严经要义01-50目录(未完)

楞严经要义50:你跟人家爭对錯基本上就是向外攀緣,你已经浪費時間了

楞严经要义51:你的情緒变化很大就是你的心还是在外境上活动,沒有真正安住

楞严经要义52:初学者你对自己的想法多用否定的角度,不要太肯定

楞严经要义53:要站在心性的角度及历练的角度來面对生命,不是用受用的角度

楞严经要义54:你能夠观照達妄本空,修行可以說達到日劫相倍的效果

楞严经要义55:凡事盡心盡力,但面对結果的態度是保持自然,成敗交給业力

楞严经要义56:即便我們放縱煩惱一千次,但是也敵不過一次的观照

楞严经要义57:快乐和痛苦都是第六意識想像力決定,未來造什么业也是想像力決定

楞严经要义58:你一開始攝心的時候,五蘊開始反彈,一定開始反彈

楞严经要义59:煩惱是在六根活动是相通的,你只要对治一根的煩惱就好

楞严经要义60:你必要選擇一個圓通本根一門深入,你沒有任何選擇的餘地

楞严经要义61:修行人的六根不能夠由六塵啟动,要由自己的智慧的观照啟动

楞严经要义62:你一定要爭千秋,不爭一時;你喜欢爭一時就沒辦法修楞严经

楞严经要义63:要能夠产生離開生死,那你要把所有想像完全破壞,不思善不思惡

楞严经要义64:修楞严三昧時不要去管对錯。知道這是业力显現的就可以了

楞严经要义65:修行人越修到最后個性會越接近,而世間人越攀緣差別越大

楞严经要义66:生死是因为我們一念的攀緣心給变現出來、想像出來的

楞严经要义67:你捨棄你今生的因緣,你就回不了你真实的家

楞严经要义68:你沒有那個福報,這藥你吃下去对你沒有用,藥本身沒有实体

楞严经要义69:世間上沒有利根跟鈍根的差別,你觉得你鈍根是你那個門还沒有找到

楞严经要义70:佛陀对心有時採取否定有時是肯定,大乘佛法是否定門入肯定門出

楞严经要义71:一個人成功之道是「制心一处」,你要專心的做一件事情要做好

楞严经要义72:要找到你過去生很熟悉的那個門,你走起來事半功倍

楞严经要义73:你心裡想什么你的心就跟誰感应,经常作光明想,不断的思惟佛陀

楞严经要义74:你是用什么的思考來断煩惱,會影響到你未來的果證跟妙用

楞严经要义75:佛陀不能主动的救拔我們,感应道交不是单方面的
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